site-name
    公司邮箱
欢迎访问 辰兴旭光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今天是 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

新闻详情

环保装备业万米跑

2010-12-18 19:57:30
2010年12月22日 07:32  《中国经济和信息化》杂志
  本刊记者 周夫荣
  “首台套”难题是政策层面问题的一个典型,解决它也许是破解一系列政策层面难题的钥匙。
  郑兴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,他面前的烟灰缸里已经堆满烟头。尽管他戴着一副宽边眼镜,但隔着镜片还是能看到他的黑眼圈。
  四年前,郑兴开了一家污水处理设备制造厂。在接受《中国经济和信息化》记者采访前,他在准备见客户的资料。办公桌左上角的纸盒里放着一堆大小不一、形状各异的螺丝和胶皮管,右上角是一摞文件,最上面一份是打印的国务院今年10月份发的“国发【2010】32号”文件,在这份名为《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》的文件中,“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,提升污染防治水平”的句子被用红笔重重地圈了起来。
  采访中,郑兴一直紧皱眉头,“今年的生意比往年好了一点儿,产值有五六百万元,利润能有三十万就不错了,我随便找一家企业打工也能拿到这个数。三十而立,我今年都四十了,都说这个行业有前途,我很想有一番作为,可行业的潜规则真让我头疼。”
  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,郑兴道出了真相。
  恶性循环
  “有的同行为了争客户、抢项目,就用一些不正当手段。投标的时候要的价格特别低,交货时就只能用差的设备来代替。价格根本上不去,利润一直很低。”郑兴说。
  在制造设备和交货时,很多厂家都会以次充好,想方设法通过偷换材质、减少用料、改变设备结构来降低成本。
  在污水处理设备的制造中,有的厂家使用价廉质次的不锈钢,肉眼不易识别,但运作不到一年就生锈;有的厂家给设备“减肥”,设备材质厚度不够,承重能力下降,没用几天就变形甚至垮塌;还有的厂家擅自更改设备结构,导致设备运作不畅,甚至出现污水倒灌现象。
  市场销售秩序混乱,这个行业大部分都是低端的小企业,生产商只能继续走生产次品、低价竞争的路线,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  记者之前对某污水处理厂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现象和郑兴的说法。该污水处理厂工程师告诉记者,设备处理污水的能力有上限,而且质量很差,人们每天都用水,每天都会产生污水,机器一坏,污水就只是从机器中走过场了。该工程师认为,设备一天不改进,污水厂就会是排污源。
  郑兴却认为,如果国家不制定相关的产品标准和配套政策,恶性竞争就很难得到改观,产品质量便没法保证,污水厂排污的现象也就不会绝迹。“我的经济实力有限,公司现在又不赚钱,哪还有余力余财用来改进设备?而最关键的问题是,设备改进得越好,在这种低价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越难有销路。”郑兴坦言。
  “和郑兴面临同样问题的老板,有四五千人之多。”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前任副会长、教授级高工郭宝林在接受《中国经济和信息化》记者采访时如是评论。郭宝林说,今年我国的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大概有5000家,其中中小企业占98%以上,行业总产值是500亿元~600亿元,平均每个企业的产值为1000万元~1200万元。
  除污水处理设备外,环保装备制造业还包括大气、固体废弃物、噪声等污染控制设备,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及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等门类齐全的产品体系。整个环保装备制造业存在很多问题,这些问题在“首台套”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中最为凸显。
  “首台套”难题
 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是指集机、电、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的,运用原始创新、集成创新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,具有显著的节能和低(零)排放的特征,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成套装备或单机设备,业界简称为“首台套”。
  对于“首台套”,很多装备制造商也曾踌躇满志,但多年来一直受制于人,始终走不出“引进—落后—再引进—再落后”的怪圈。
  设备用户花费更多的资金买进国外装备,制造企业得不到启动开发“首台套”的资金支持和机会,“首台套”设备用户之间因为竞争等原因,甚至会对其引进的技术、工艺等向国内的设备制造商进行封锁。宏观方面,我国的设备引进缺乏宏观调控,重复引进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。
  业内专家称,在破冰“首台套”方面,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。日本在1956年到1985年,连续实施了五个机械和电子工业的《临时振兴法》。《临时振兴法》规定,振兴初期为仿制设备,限制进口“首台套”,甚至规定只允许进口一台或一套样机,然后就要立即开始仿制和超越。这就是广为流传的“一号机引进,二号机国产,三号机出口”的日本模式。
  韩国1976年颁布法令,凡价值100万美元以上的设备,不允许全部从国外进口,必须在国内制造一部分。从1987年开始,韩国又实施了两个“机械零件和材料自主制造五年计划”,明确要求实现4000种机械产品自主制造。由于此计划的实施,韩国机械进口依赖度由42%降到26%。
  近年来,我国在这方面稍有突破。浙江菲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国内“首台套”30万千瓦机组、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和10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配套电除尘器。后者在华能浙江玉环电厂投入运行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但是这类成果太少,没有形成良好示范和带动效应,国家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,加大支持和激励力度。
  浙江菲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舒英刚接受《中国经济和信息化》记者采访时急切地说:“为了规范这个行业,政府应该出台标准、严格执法。”
  扶持缺位
  目前,我国的环保装备制造业还没有质量保证体系,在无标生产的情况下,环保装备的质量保证体系难以建立,也无法按标准化、专业化组织生产和合作。
  郑兴说,3年前国家就有规定,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投资和所得,将可以享受税收上的减免,“这个消息让我们很是兴奋。但是后来发现,政府没有一个细化的标准,我们没办法向税务部门提供投资是用于环保的证明,很难真正享受到税收减免的优惠。”
  国家扶持力度的欠缺,还表现在对于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工程,国家立项比较少。郭宝林认为,国家应该组织一些示范,把环保装备制造业搞得好的企业推到前台,比如“首台套”,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行业自身创新体系的建立。国家应该成立国家环保装备实验室、国家环保装备工程实验室、技术实验室等。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太少了。
  令人乐观的是,我国的环保装备制造业机遇很多。郭宝林预测说:“十二五期间,全国环保装备需求总量为1.8万亿元左右,2015年环保装备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。未来十年,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增长10倍。”
  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亦宁告诉本刊记者,为促进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,国家应该每年支持50个示范工程;扶持20个大型环保企业集团;支持和培育10个以上中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;培育1000家具有“专精特新”特色的中小企业。
  对于“郑兴”们的未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岑可法在接受《中国经济和信息化》记者采访时做了一个比喻:跑一万米有两种跑法,一种是慢跑,大家都可能到达终点,成绩不相上下;另一种是快跑,很多人会体力不支,中途退出,但也会有人继续保持速度跑下去,创造新的纪录。

下一条新闻:机械制造业的总形势

上一条新闻:发达国家钢铁工业环保工作发展态势